解局医养结合:“医养结合”究竟是什么东东?
发布时间:2018-06-14 17:46:14
来源: 中国养老网 2018-06-14
一、何为“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就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的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二、为什么要搞“医养结合”?
1、政策支持、领导关心
1.1、《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将“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作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六大任务之一;
1.2、《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32号》,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探索形成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主要模式和内容;
1.3、《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5〕84号》,提出全面部署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与政策法律基本建立,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并明确了五大重点工作方向:
1.4、《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民发〔2016〕107号) 对医养结合发展,《规划》提出,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重点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增加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提高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4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30%;
1.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进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推动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同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紧密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1.6、医养结合试点推进:2016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民政部发布了《关于确定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 ,于9月发布了《关于确定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 ,并且确定了以北京市东城区等50个市(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以北京市朝阳区等40个市(区)作为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并明确了试点单位应尽快建立相关机制,全面落实医养结合工作重点任务,确保试点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已经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1.7、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国家领导人再次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医养结合”这个概念。
2、老年人有需求:
2.1、不同阶段的老年群体对“医”和“养”的需求不同
老年人自步入老龄到濒临离世,其生命周期大致包括四个阶段:自主期、部分援助期、全面援助期、终末期,每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生活能力和身体状态的老年人,分别是自理、介助、介护和临终老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精炼的提出了人们所有的需求,当然包括老年群体的需求意愿。
对于自主期老人:大多数退休不久且身体状况良好,社会角色和地位发生明显变化,使他们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和自卑感等,他们更渴望回归社会,发挥自己的余热,也更关注保健养生、健康锻炼和社会交往。
对于介助、介护期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的社会活动有所减少,各种器官储备功能也逐渐下降,开始出现明显的生理机能衰退,这一阶段的老人对康复保健和医疗、护理照料、辅助设备和器械的要求越来直高,同时又渴望尽可能的参与社会活动、文化娱乐、保持与社会不同群体的沟通与联系。针对这部分老人即应从物质、精神和生理三个方面,通过建设全方面的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服务和设施,以及鼓励参与可选择的方式和活动内容,提升这部分老人的生活质量,延缓衰老。
对于终末期老人:即进入全面护理期阶段,他们生理和心理机能进一步下降,对外部不利因素反应能力和疾病的抵抗力大大降低,会出现各种慢性病、伤殘、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卧床不起等失能失智的情况,需要有效便捷的医疗和专门细致的长期照护或特护服务,尽可能的延长寿命。
2.2、老年人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对医疗服务依赖性更强
根据国家卫计委的调查,慢性病患病率成为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超7成有慢性病 ,我国2.3亿老年人中近1.5亿患有慢性病,多病共存现象普遍,91.2%的已故老人死于慢性病,老年痴呆患者700多万,约占全世界总病例的四分之一。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近4000万,完全失能老年人近1000万人,预计2050年失能老人将达到9750万。此外,三分之一以上的老人患有不同的心理疾病。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佳已经成为养老挑战中最严峻的一面,当然也意味着养老医疗大健康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随着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矛盾重重,由于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介助、介护、长照老人养老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而现状却是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
3、医疗体系倒挂,医疗资源急需整合
国内医疗体系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最显著的则是欠缺严格有效的分级诊疗制度,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倒挂。老年人集体涌向能够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但由于患者多、床位紧,造成了就医环境恶化、服务效率低下、老人“赖床”的困境,增加了医院的额外负担,也使得资源有限的床位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老年人对医院的依赖不仅限于疾病诊治,还包括预防保健、持续照护、术后康复和临终关怀等,但是老年人常见慢病、亚健康调理、术后康复、护理等本可以在基层医院或养老院解决的,他们往往会涌向城市三级医院。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的经营现状,大型医院还无法解决床位周转率的难题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许多中小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大都面临着床位利用低、医疗设备闲置等问题,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开统计数据,2017年1-11月,全国医院病床平均使用率为87.1%,其中,三级医院为99.2%,二级医院为86.1%,一级医院为61.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56.7%,乡镇卫生院为63.2%。
同时,基层医院门诊量不足,加上医保控费导致很多基层医疗机构有病人也不敢看,基层医院自己养活不了自己(靠财政供养)。近年来国家鼓励基层医疗机构转医养结合,以此拓展养老业务,通过引入养老这一块业务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为基层医院带来创收,同时又可解决大型医院“压床”和“床位周转率”的问题,也能更好地满足失能半失能、患慢性病、易复发病及处于大病恢复期等医疗护理需求程度高的老年人的医护需求。
但到目前为止,医院尚未形成针对老年人照护需求的服务模式和创新的管理方法,医院拥抱养老,还有一段路要走!
4、医保过度支出,增加财政负担
理想情况下,老年人经治疗评估病情后,其身体状况稳定,可以从医疗模式转换成康复疗养或养护模式,应当从医疗床位转换成养老床位,医疗救治时可以是医保付费,而到了养老模式则需要自费。目前,医疗和养老的分离,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压床’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更严重的是付费的是国家医疗保险。
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1亿人,占总人口17.3%。其中去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的18年间,老年人口净增1.1亿。
从1999 年开始我国就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出现了“未富先老”的局面,并且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其中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 20.6% 。由于老年人口的患病率增加,进而导致老年人口对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将直接导致我国医疗费用的增长,这将会加剧我国医保财政支出压力。
三、“医养结合”有哪几种方式?
目前,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医养结合常见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医养结合双方资源和体量大小又可以分为大医疗加大养老,大医疗加小养老,大养老加小医疗,小医疗加小养老等结合模式。
理解了”医养结合”究竟是什么东东之后,投资者需要根据自身资源和实力,在充分理解政策前提下,从战略高度做好决策,选择何种模式是基于项目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率、市场供需状况、项目地块和选址情况等等,并考虑当地政府诉求与投资诉求.........两者如何平衡?如何快速拿地?如何快速去化?如何规避风险?如何定位项目?如何规划设计?如何保持可持性盈利?